0%

一周旧事 Vol.11 | 2019.09.30 - 10.06

一周旧事 Vol.11 | 2019.09.30 - 10.06

我们想做的,可能仅仅是 『一周推送集锦』这样一个东西,至于为什么叫 一周旧事 ,是觉得如果做得足够久,说不定会发现

太阳底下无新事。

chris-lawton-5IHz5WhosQE-unsplash

题图来自 Unsplash

聊聊《我和我的祖国》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国家在一边成长,一边给我们更好的生活。

但很多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我们吃饱意味着我们要为下一代争取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是为这个国家更好的未来。

所以我不反对赞美,也不反对批评,我只希望两者不要互相掩盖。

我希望赞美是自由的,往后的批评也应该是自由的,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两者的本质是否来自同一个叫真实的东西。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劝酒?那些“国产迷惑行为”的逻辑

这就很奇怪了,中国人怎么就这么喜欢敬酒呢?这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种,就是有自残的逻辑。什么叫自我残害呢?就是通过残害自己的身体,来表示我对这件事的诚意,比如我今天要拿这个单子,我拿起一杯特别烈的白酒,先干为敬,先喝完。

……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消灭自己的个性。有些人的确是不爱喝酒的,或者是酒量很小的,实际上是不同人的一个个性配置。

但是我酒量那么小的人都陪你喝了,这就是说明什么呢?我已经有很大的决心消灭我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整体社会里面去了,说白了就是为了合群。

当我们开始重温先锋的时候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收官

第 212 夜《玩偶之家》[ 挪威 ] 易卜生

在把女人变成玩偶的同时,其实男人自己也都成了另一种玩偶。

豆瓣,纸糊的精神角落

如今的豆瓣主流用户就像伍迪艾伦电影中乐于塑造的那些神经质话唠知识分子一样,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和局限,乐于反思自己,警惕集体主义和一切极端与权威,多半有点存在主义倾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刻薄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警惕集体主义的豆瓣,恰恰是最不需要以某一类用户的特征来概括所有用户的平台,所以这种用户间的分裂反而成了“精神角落”的某种最佳佐证。没有两个相同的精神角落,也没有人会要求其他所有人的角落和自己一样。

于我而言,豆瓣用户观感上的分裂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一边逛鹅组一边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也不是没有。它只是做到了在广告里说的那句话:作为“我们的精神角落”,为不同用户,以及每个用户不同的人格侧面和灵魂切片提供着栖息之所。

正因为人的精神有明暗,所以豆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角落。就像人搬家时对着空房间感慨万千,实际上眷恋的是房间里曾经和自己发生过联系的宇宙精神。但如果没有这个房间,这些明快的、昏暗的时刻也就无处安身了。

旅行就像是,一段知道何时会分手的爱情

也许在某个时刻,比如黄昏时节城市里华灯初上时,你会被某种情绪攫住,忽然觉得孤单得不行。

也许是橱窗里一个闪亮的玩具,也许是一张只有鸽子跟你分享的长椅,你会看见隔街的人们喧笑走过,但那热闹是他们的。

你明明在异乡旅行,许多东西触手可及,但又像是在隔着玻璃看一场流动的展览。

就像,感情许多时候,不归自己管。

编者注

由于十一假期的原因,这周内容少一些,那就自己写点吧。

一次蓄谋已久的逃离结束。回来之后,北京恍然已入秋。

上午在六教的高层向窗外望去,那样好的阳光不加掩饰地倾泻下来。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也仿佛『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心想:这大概是北京最好的时节了吧。

木心先生也早已有言在先:

秋高气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