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十一到来之前,谈谈消费主义。
0
我相信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对今年的双十一感到困惑,同时又害怕错过。
我觉得,至少很早之前的双十一是有意义的,对于消费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降价,对于商家,是年底清库存的好时机,对于平台,能够迎来暴涨的流量;甚至对于国家,也想必乐于见到通过这种方式来增长消费。
可现在,我觉得它可能更像是一个噱头或者是营销手段,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规则比较价钱,甚至明知道是平台或商家的套路却依然身陷其中;而可能到头来也不过是成就了平台和商家的好看的 KPI。
它越来越像一间庞大的屋子,外面装饰的富丽堂皇;我们向里面望去,害怕看到里面空无一物;即便知道了里面空无一物,我们却依然要为其添砖加瓦。
这,也似乎是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缩影。
1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来自于我的亲身经历:
刚从瑞典回来时,半年没有网购经历(你的相机是哪儿来的?),想上淘宝买些什么,却发现首页推荐的全是我不感兴趣的东西,于是就什么也没买。
那时我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我买的东西究竟是我需要的吗?
诚然,网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它依靠着数据采集和推荐算法,也催生了许多不必要的欲望。在侥幸从推荐算法的罗网中逃脱过一阵子之后,我开始回过头来反思。
2
消费主义的浪潮(最可怕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让人的欲望膨胀,而在于通过无孔不入的宣传,让人以为那些欲望本身就是在那儿的,只是被压抑了,而他们所做的,只是将它释放出来。
而这种宣传的核心手段,在于营造一种认同感,比如文化认同,群体认同,标签/品牌认同。
这种认同感,其实很难讲究竟是否理性或者非理性,因为认同者自然觉得理性,不认同者自然觉得不理性。(而话说回来,人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认同感。)
3
我觉得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是,消费主义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资本的力量推波助澜的产物。
这种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路边随处可见的广告,街头巨大的灯牌,或者更隐秘一点——每天接受的信息,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购物决策,你的喜好,甚至你的思想。
尽管对于处于庞大的资本帝国中的个体而言,抵抗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向资本投降,更不能反过来为资本辩护——资本在执行自己的意志时,从来不会顾及个人的感受甚至生死。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警惕资本和它的庞大帝国,警惕它设下的种种温柔的陷阱,以及——保持说不的权利。
4
如果仅仅是鞭挞消费主义及其背后的资本,很难解释开头我所面临的困惑,或者说,当下很多人面临的困境。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消费主义其实也是一面不那么真实但是却依然有用的镜子,映出自己的内心深处,往好了说,是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坏了说,是无穷无尽的欲望和贪婪。
这才是人性啊。它不完美,但或许正是由于其不完美,才得以成为人。
毛姆说:『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我们可以在某个瞬间战胜或者是输给人性,但是这种战胜/失败的来源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本质上说,其实只是人性战胜/输给了它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永远没办法 彻底消灭消费主义,因为它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学会约束自己的欲望使其合理化,学会安抚这头内心的困兽,直到与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
5
在度过近两个月的网购『空窗期』之后,淘宝的推荐算法也渐渐智能,网购频率也开始恢复正常。但这段时间的经历似乎还是留下了一些影响和改变,比如:
不要轻易被浪潮所裹挟,而记得时时想想自己要什么。
For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