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周旧事 | Vol.8 2020

一周旧事 | Vol.8 2020

这是上一周里发生的事。

一周时间,足以把新事变成旧事,把旧事变成陈芝麻烂谷子。但即便是旧事,也有再看一次的必要,因为我们相信

太阳底下无新事

压力下的镇定丨许知远专栏

中国游客很快就发现,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他们还是想在大阪买下一个马桶盖,去逛京都的寺庙,感慨日本乡村之整洁、人民之礼貌,追逐村上春树的小说与日剧《深夜食堂》。一些时候,21 世纪的中国游客的感受,竟与一个世纪前的留学生不无相似,“日本政治之善,学校之备,风俗之美,人心之一”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对日本的诅咒、丑化,无休止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书本与外交辞令中。人们对日本已然发生的政治与心理变化、多年来对中国的援助避而不谈,把它描述成一个拒绝认错、并随时准备再度威胁东亚和平的危险角色。攻击日本,成了一种重新兴起的民族主义的重要元素。

但近来情况似乎再度发生变化。与美国关系的迅速紧张,拉近了中国与日本的距离。疫情之下,借由社交媒体,中国人看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当湖北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形同难民时,日本的小学老师却提醒学生,不要因地域而歧视他人。与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恐慌、混乱不同,日本人在灾难面前有一种令人惊异的镇定,甚至还保持着宿命式的诗意。

池莉,方方与武汉

1997年,作家池莉将其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担任流行病医生的三年累积与担忧,写成了中篇小说《霍乱之乱》,她在这部小说中的题记中写道:“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2020年,作家方方将其在新冠疫区武汉的居住体验与观察,写成了一系列的武汉日记。她在另一篇日记里写道:“这次的疫情,显然是合力酿就,敌人不只是病毒一个,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帮凶。”

一个来自过去的预言,一组关于现在的日记,时隔23年,冬夏轮转,两位长久以来将生活和创作根植于武汉这座城市的作家文字,在新冠疫情正在持续的当下,产生了某种难以言说的呼应。

疫情之下,那些隐忍而努力前行的普通人

米兰昆德拉说,“对不朽来说,有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

他们制造了你的复工通行证

「健康码」可能是支付宝历史上开发时间最短、上线最快的超级项目。从支持杭州余杭区开发团队推出全国首个「健康码」到浙江省版、四川省版、海南省版、重庆版……只用了七八天。

这个涉及数亿亟待复工的中国人的健康码,背后是一群戴着口罩的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他们像迎战「双11」一样住进了杭州作战室,还有更多散布各地的人在田间地头、隔离小区里云加班,还有人为了在停电时正常开电话会议,自己发电。

直面国家和社会创伤的勇气,才是韩国电影突围的关键

如果说废除旧审查制度是韩国电影的拐点,那么拐点之后,社会政治类电影就成为了韩国电影工业最不可忽视的那张牌。

千禧年伊始,李沧东通过《薄荷糖》和《绿洲》聚焦社会边缘人的挣扎,以饱含人文关怀的影像记录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创伤,拉开了韩国社会现实主义类型电影新时代的序幕。

而后,在中国无人不知的《辩护人》和另一部“千万电影”《出租车司机》,分别以个体的视角,聚焦推动了韩国民主化政治的光州事件和釜林事件。还有抨击法制体系的《杀人回忆》,《熔炉》和《素媛》,回首“IMF”金融危机的《国家破产之日》,这些剧情片大胆地揭开民族伤疤,敲击社会痛点,用影像改写历史只能被遗忘的命运。

也许是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太过深刻,也许是因为生活在一个经受过侵略、内战、和分裂的国度里,不断反省历史和社会注定是韩国电影人永恒的使命。

千千万万部社会现实主义作品,凝聚出了《熔炉》中的那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台词看似沉重又无力,却恰恰赋予了韩国电影最炙热的生命力。

它们没有改变过去,而是在改变现在和未来。